將會大唐貞觀六年,唐太宗在政治、經濟、軍事、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成績,開始出現 了所謂的“貞觀之治”。在一片歌功頌德聲中,他確實有點驕做,生活也逐漸奢侈腐化起 。就納諫而言,也不像過去那樣“尋之使言”、“悅麗從之”,而是先有“難色”而后“勉 從”,不像建國初期那樣謙遜納諫了。此時他聽頌歌聽得心中舒服,對于不好聽的話很有 些反感,也不再提什么兼聽則明了,有時興致所至,則任性而行事。
日,太宗早朝,文武大臣們高呼萬歲已畢,懇請太宗到泰山封禪,以顯揚太宗的文治 武功。國舅長孫無忌說:“封禪是歷代帝王的盛事,秦始皇統一天下后,遍封名山,在泰 山、碣石山等處都勒碑刻石以紀念他的巍巍功德。漢武帝也曾封禪泰山。如今陛下德行 可以和堯舜媲美;功勞比秦始皇、漢武帝還要大,應該封禪泰山,以顯揚功德!
大臣們都很贊同。群臣的封禪建議,正好契合了太宗好大喜功的心理,但他表面上還 是笑著說:“封禪不封禪,有什么關系,重要的是把國家治理好! 大臣們再一次請求,太宗一拍玉如意說:“封禪就封吧!
于是任命太常韋挺為封禪使,令諸儒詳細擬定有關封禪的禮儀、規模、費用及日程安 排等。
這時,諫議大夫魏征站起來,果斷而堅決地反對說:“封禪不封禪,并不妨礙陛下的功 德和政績。如果天下安定,國家富強, 空人民樂業,即使不封禪,又有何妨呢? 太過去秦始皇封禪而漢文帝不封禪,難道后世認為漢文帝的賢能不如秦始皇嗎? 再說,祈天祭地,難道只有登上泰山之
巔,封幾尺土,才能表達誠摯的心 意嗎
魏征的這番話仿佛在李世民和 大 臣們發熱的頭上,潑了一瓢冷水
李世民一聽,特別不高興,便質向 魏征說:“你反對我封禪,難道是因為我 功勞不高嗎?
魏征說:“很高! 李世民說:“難道是因為恩德不 厚嗎?”
魏征說:“很厚!” 李世民說:“難道是因為國家不 安嗎?”
魏征說:“安定!” 李世民說:“難道是因為四方的少
數民族不服嗎
魏征說:“臣服呀!”
李世民說:“難道是因為年歲不豐嗎?” 魏征說:“祥瑞來了呀!”
李世民接連問了六個關于能否封禪的條件,魏征都應聲說條件達到了。 李世民最后生氣的怒斥道:“那為什么我不能封禪?
魏征不緊不慢毫不畏懼,據理力爭,回答說:“陛下功勞雖高,面人民還沒有得到實 惠;恩德雖厚,而澤惠還沒有廣泛施行;國家雖安,而百姓還不算富裕:四夷雖服,面他們的 要求還不能滿足;祥瑞雖來,而不好的苗頭還很多;年歲雖豐,而倉庫還很空虛。這就是我 認為不能封禪的原因!
魏征說的都很在理,唐太宗啞口無言,他強忍心中的不快,最后還是下令停止封禪 泰山。
《孔子家語》中有“良藥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”之語,可說是至理名富。唐太 宗李世民在當上皇帝的初期,以納諫見長。為了鼓勵臣下給他提意見,他經常給敢于提意 見的人以獎勵,而且還把敢于說真話的魏征提升為諫議大夫,讓其席伴自己的身邊,有什 么意見就及時提出來。此時的唐太宗算得上胸懷博大,為政開明,唐代的“貞觀之治”也 有因為李世民善于納諫的因素。